出版稿子

  • 我們會否是 最後一代看「新聞」的人? -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視界 | By 林綸詩 2017-10-04 九月十九日,政府新聞處正式公布讓符合四項條件的網媒,正式進場採訪政府活動及記者會。 九月廿五日,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則在專訪中表示,最終台灣和香港的員工到最後只會剩四分之...
    7 years ago

5.26.2011

八十後的貪生怕死

和朋友講開,這個年紀很害怕死亡。可能是長輩開始多病痛,且意識到一些人將永遠都不會再相見 (facebook幫了很多,幫得最多是令你認清一些人就算每個月都會like一次,現實中卻連一年都不會約一次),這種永遠失去的感覺,多麼強烈及使人懼怕。

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 還是這一代的問題? 我在想是不是人到廿幾就會遇上這種驚慌。朋友 (其實即是jam) 說可能是八十後特徵 - 心靈脆弱, 不想溫室被破壞。於是對永恆及無可避免的逝去產生恐懼。我們曾經無限想像災難的到來,每天在腦海中綵排一次,如何面對突發卻終有一天會來臨的事件。

這個關乎成長環境及代際的因素,放諸嘈嘈共的八十後或許也一樣。當大一輩的人問,你地o個輩點解咁激進咁多訴求。我通常會答,俾著係你,當年的社會環境若是這樣,我相信你也會挺身而出。現在是「參與」(搵工呀出國呀) 機會多,「上流」(升職呀加薪呀) 機會少,年青一輩實會出聲。我這樣答是假定為年紀在同一個大環境前,人人都會一樣,而非代際因素。

不過若果把這個套進「怕死」迷思裡,套進溫室的說法,或許也準。比起上一代或上兩代,我們算是出生溫室,大部份人至少湊細佬妹不用一個帶十個,亦無跟過阿爸阿媽避戰火,窮極都未算無得睇醫生,親人亦少非自然橫死。我們是脆弱,也是易怒,對於不平事,無法啞忍,不像以前的人,能逆來順受。所謂脆弱,不是懦弱,而是對周遭很敏感,對人情、對環境、對社會也是,不想看到一切在我們面前產生巨變,於是奮力保護。保護的不只實物,也是保護這個應該每個人都應過得不錯的溫室。那是無形的一堆價值。

這個問題切身,但更怕一竹杆打一船人。不過諗來諗去,我想所謂年青和怕死,都是密不可分。怕死,才會努力爭取、求存。(而求存,不一定要做李嘉誠o既。)

Featuring:黃耀明 - 貪生怕死



 

5.23.2011

村上春樹 偽藝電影

看了《聽風的歌》電影版, 很爛.....(不要嘥時間,情願看小說吧)

但戲中一獨白很有意思 : 人遲早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若和其他人太不同,身邊的人就會生氣;若和其他人差不多,又是一種悲哀。........那一刻我想起iphone。

5.18.2011

「以後邊個俾糖果我食,我就鐘意邊個」


程小東的《倩女幽魂》當然是第一集最深刻,多得有線電視的教育,不知重播過多少次 (其實我可以寫一篇「有線電視雖然是間pk公司,但它的縮骨唔肯買片於是不斷重播影響我一生對港產片的愛」長文)。得知《茱麗葉與梁山伯》的導演葉偉信再拍,很開心。煞有介事的提《茱》,是因為它是最要我眼淚的愛情片,且是中年人的愛情,也能令當年青春無敵的哭到頭痛。我還記得是在家裡深夜看的 (沒錯, 也是有線),夜蘭人靜抱著面巾看的。

還是說回《倩女幽魂》。2011年版本特別將老頭燕赤霞變了花弗男古天樂,更重要是安排他和小倩有一段情。雖然急於交待此情背景的頭五分鐘太快太急,(我寧願這是主線),但到最後古天樂為這段感情哭得死去活來時,我都竟然有陪他哭。分別只是他灑兩滴淚時,我就嘩啦嘩啦....想必是我也受過同類冤屈? 因為犠牲過? 讓對方忘掉自己,一人卻擔負著二人深刻的回憶? 可能是因為現實中我們更慘,有些人在我們面前選擇失憶,再見時如同陌路人,原來只有自己默默承擔所有....所以我是切身地陪古天樂哭的。


的確,導演在拍兩段情時是缺乏細膩,一切如舊版般理所當然,性格亦沒有特別經營,但我欣賞以糖果做連結,(起碼比《隱婚男女》的香水更易生共鳴....可能因為我是個喜歡吃糖的肥婆,而非講究味力的女性)。糖果像一個愛情條件,她先是和燕赤霞一起,然後他給了她第一粒糖,然後大大聲話,以後誰給我糖我便愛誰。那是如「我跟糖不跟人」的不慚大言。

 往往,「ex」的最大威力在於影響你的愛情條件。個個都覺得自己有一個「type」,但那十居其九不是來自你的「ex」,就是來自那不屬於你圈子的演藝界偶像。曾經好喜歡一個穿蔚藍 tee的人,後來逢穿同類t-shirt的人必生好感,風吹揚起的藍色衣袖,彷彿來自同一人,解釋了以後愛上的人。是 ex 潛移默化種下的那粒糖。

糖先定係燕赤霞先? 同如雞和雞蛋。只是可憐寧采臣,不知是糖而非一張俊臉或正直之心,招來禍水之女鬼。

Featuring:
Songs For Ex 林二汶 - Songs for ex

延伸閱讀: 新樂配新情 《倩女幽魂》 http://tributeto.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