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稿子

  • 我們會否是 最後一代看「新聞」的人? -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視界 | By 林綸詩 2017-10-04 九月十九日,政府新聞處正式公布讓符合四項條件的網媒,正式進場採訪政府活動及記者會。 九月廿五日,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則在專訪中表示,最終台灣和香港的員工到最後只會剩四分之...
    7 years ago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微批電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微批電影. Show all posts

5.31.2012

母性大發

不知是否荷爾蒙影響,早於剛有baby時,已不斷向著街上的小孩子傻笑。現在舉目看見什麼,也會自動聯想到親子關係。

因為新藤兼人離世,所以看回他拍過什麼戲。其中有《The Naked Island》.....這套電影是我最深刻的日本黑白默片--不是因為人如動物的作息,也不是因為孤島的強烈影像,而是由於父母常常外出耕作,兩個兒子年紀小小就能為家庭打點一切,然後等父母回來一起泡個暖浴,或作息日子一起和家人捉魚玩........簡直是我的理想家庭生活。

(也可能與我要訓練兒子服侍自己的夢想有關,我一直希望我生的小朋友三歲能抺塵,四歲能晾衫,五歲能掃地,六歲能煮飯,七歲就可以服侍老人家,咁就獨立勤奮,我就可以嘆世界)


然後又讀到黑紙訪問馬國明。題目是善忘。他說起有一次大罵媽媽溝了自己的千幾蚊T-shirt和其他顏色一起洗,結果千幾蚊的tee當然報銷。罵完他走回自己的房間。過了一會兒,他走去媽媽的房間,見到阿媽跪著在浴缸旁,希望把tee的其他顏色洗掉。 (其實我覺得這個小故事和今期主題有少少少少離題 -.-) 他忍不注熱淚盈眶。

我讀到這兒竟然哭了起來! 天! 是否如我個仔一日到黑踢到我懞,令我又嘔又晏訓,但我還是為他戒咖啡行樓梯? 其實我想起的該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媽媽。

下次再談做阿媽,對自己阿媽的感覺改變 :)


2.14.2012

好似系列之...




看《高海拔之戀II》,想起《赎罪 Atonement》。

古天樂最後為鄭秀文和過世的老公譜一個圓滿的結局。
妹妹最後為家姐和情人成就一個能共處的時空。

以改寫現實,在文本 (電影或小說) 呈現一個更好的結尾。兩者不是希望替自己贖罪,就是為他人解脫。但不是人人都是創作人,能徜徉在文本世界裡。現實歸現實,電影院燈亮起後,或小說無頁可揭後,真實的人物經歷的,還是悲劇。那是什麼都不能救贖的事。

**********

看完Concert YY
D 'Xxxxxx Xxx' in 'Giordano' 幾有趣
最有趣是資源分配過剩的Joey



12.09.2011

爛得越透 越甜 劉鎮偉是個布冧!


《東成西就2011》高潮位竟是黃奕的「凶兆,消失,凶兆,消失」,把玩事業線安慰受驚的阿B.... 劉鎮偉,你可以覺得很爛,但對準頻道的話,你會看到爛gag背後的溫情動機 - 不文的jit jit胸背後,你看到那甜蜜嘛? 劉導的東西就是越爛得透,越甜。

繼《越光寶盒》這已是第二個《西遊記》變奏,女的依然一click愛上,男的依然負心再補償。劉鎮偉對他太太的罪疚感真是不知拍幾多套才能消解。但他就是有本事以不同的文字對白去表達,他真是一個很強勁的愛情寫手。

《越》
鄭中基: 我今次返嚟....係還返個心俾你o既。(淚奔!!!!!)

《東2011》
莫文蔚: 女仔投入愛情就是這樣的了,不計算得到幾多,而是可以付出幾多。你現在或許不明白,但到他日你遇到一個你很喜歡的女仔時,你就不要再這樣對她了。女仔的心是用來錫的,不是用來呃的。(大意是這樣) (淚奔!!!!!!)

陳奕迅: 我地已經在八萬八千八百八十八世裡相遇,當中我唔知我負過佢幾多世。但呢一世,我唔想再傷害佢。(大大意是這樣) (淚奔!!!!!!!!!!!)

特此紀錄

Featuring:
外面的世界 - 莫+陳

12.01.2011

天與地之間的真實

網上人人談論《天與地》,除了破格的劇情及手法及對白,就是其有幾真實。不如就趁此談談戲劇的真實性。(不是針對天與地,因為我只看了第一集)

早前港台有個家暴系列,稱作實況劇。我覺得實況這兩字實在太好。戲劇,就是有實有況,也即是有research back up。現在的情況是,很多戲都只集合一堆哲理 (或漂亮畫面),用角色的口說出來,通殺一個個普遍情況,又方便又有利於最潮流的轉載,接著就會被視為好戲。那其實是sound bites,不是戲。戲本身就該用劇情來傳遞訊息,直接講出來的話,很突兀,亦很偷雞,最衰係縱壞觀眾 -- 若務必令觀眾慢慢感受到主題,效果定會深刻過你兜面掟過來。

順手講講《大藍湖》,套戲蜻蜓點水地說兩個失意人事。其中覺得結局甚有玩味,埋尾時講到(劇情開始被披露,不想看的請跳到下一段)男的一直自傷自憐的初戀故事,原來有一情節/結局是他自己編的(九把刀個friend喎),女的無意中發現,怒不可遏,因為她曾陪他去找初戀情人,陪他療傷。她罵他:只是因為不懂處理問題,就編一些自欺欺人的東西出來。

講者無心,聽者有意。我無聊地想到這也豈不是很多戲劇的問題。作為觀眾的我唔怕你唔識處理,只怕你講大話。《大藍湖》無gimmick(宣傳說夢幻,其實除了靚靚濠涌真的沒有什麼夢幻),故事沒有起承轉合,沒有低谷高潮。但只係一樣東西,已比很多新人優勝--就是真。

聽說現在高質編劇技巧流行沒有高潮迭起,情節奉行可加可減機制 (其實係鄧小宇講黃詠詩)。目的就是做出什麼也可有可無的平淡實感。在一定程度上,我是很認同的。越大就越不想要大主題,也不想要什麼靚畫面。只要對白和情節真實如身邊日常,就已經要還神感激。電影和音樂和文學,都不該再用來逃避,而是用來助你面對人生的。

大隻講是最容易的創作方法,當然亦不是很厭惡,因為只要大隻講得漂亮過癮,也有一定價值。其實不漂亮也不要緊,最怕是以真實之名去拍一些大隻講的故事。不是人人也是Jane Austin,能夠不用經歷、閉門想像,就成就到好戲出來。就如你要表演還是演技,電影裡劇本如演員,越真越動人。追加《大藍湖》的覃恩美,和《桃姐》的葉得嫻一樣,越老越踏實,比之前在港台演的更好。

Featuring:
一念之間 - 鸞鳯和鳴 (家暴實況劇)
Picture

延伸: 講 鏟 片 再戰影壇: 覃恩美

11.29.2011

Letter to Max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Max:
There were some buildings... There were these really tall buildings, and they could walk. Then there were some vampires. And one of the vampires bit the tallest building, and his fangs broke off. Then all his other teeth fell out. Then he started crying. And then, all the other vampires said, "Why are you crying? Weren't those just your baby teeth?" And he said, "No. Those were my grown-up teeth." And the vampires knew he couldn't be a vampire anymore, so they left him. The end.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Me:
I see you in me. Wanted to be loved by the ones I love. Wanted to build a dream for everyone. Wanted all your family around. Simple wishes from our childhood, given up but not forgotten. Only wishes. The helplessness helps us grow.

A father A mother A sister and Yourself. How they became wild things. How they burnt everything down. How you tried to start up things again. In vain. Just hard to please everybody. And you accept it, and so you are no longer a child.


Max:
I have a sadness shield that keeps out all the sadness, and it's big enough for all of us.

11.08.2011

《星空》- 繪本原本幾好....



幾米的繪本改編成電影,之前有《向左走向右走》及《地下鐵》,今次到《星空》。不知是否幾米作品過於夢幻,放到大螢幕後,便失去淡淡的留白,或冷靜的空間。之前兩套放大放長後也假假的,真實不足,夢幻又不夠盡。綜合三套最喜歡《地》,或許都只因梁朝偉演技生動幽默。

《星空》把夢幻感放得最大,那些摺紙動物、那些畫裡行車,造作得來很假,too simple and naive。始終美學沒有幫補到故事,是缺了音樂的氛圍? 還是用道具的問題? 故事平舖直敘得驚人,一味只靠徐嬌沉著文靜氣息去推進,成長是靠一句話來完成。或許是那「我比你更可憐,我爸會打人和纏人」,或許是「我的夏天已提前結束了」。但也是僅此,沒有實在的劇情去支撐。後來片末roller看到原裝的幾米繪本,發現導演真的原汁原味,沒有多高潮或細節,放諸電影難怪這麼單薄。

其實看繪本覺得很足夠,林書宇不加鹽加醋難道真是錯? 可找兩套繪本電影來比較。一是《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二是《Fantastic Mr Fox》,兩者都是改篇自極度簡單的插畫冊,但其電影卻有著加強了繁複、惠及了深度。更厲害是原本兩部畫作都是給孩子看,但電影把其扭至成人童話,至少於我認為是很有寓意的成人教育著作 (受港台影響, 「成人教育」部是很重要的 :p)

《Where》節奏和氛圍極強,雖然毛公仔擺明很假,但盛載到小孩子的另類世界,會讓人明白怎樣能拍得孩子世界不simple不naive---導演拍孩子的觀點,其中一場很深刻的是鏡頭視角從桌底,仰望著忙碌得不理孩子的母親,這樣的擺位令畫面很似曾相識,簡直如像喚醒了我們小時候(甚至到現在也擺脫不了)的孤獨。小男孩在整套電影的煩燥不安,切實:和姐姐朋友玩時突然感覺被欺負、對著媽媽情人時引起不到人的注意、帶著這份孤獨跑到在島上認識每隻Wild Thing---現實中折射出來的一頭頭性格鮮明的怪物。最後卻明白稱皇很難,黯然離開,一個孩子由想掌握一切至到無力,回歸媽媽的懷抱,它不只是一個關於孩子的故事了。

《Fantastic》則很明快,加入大量劇情,若繪本說了二成的東西,電影是加進了八成。原本只是偷東西保家園的故事,變成爸爸要學駕駑本性而學懂承擔的故事,若比較二者會發現導演花了幾多心機。之前寫過「狐狸先生」的修煉之路  ,不多講。

所以,若比對一下,會想到如何能改進《星空》。

PS 題外話: Cast得最好是劉若英,那種過份自我簡直是《生日快樂》的延續!

Featuring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All is Love"



延伸:
Douban 1 by 唐小万 和书写热血青春的《九降风》不同,《星空》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作为成人片太幼稚、作为儿童片太矫情、作为商业片又硬往文艺的路子上靠,作为文艺片又明显没有那个气质。

Douban 2 by 羅莉亞LAURIA 台词真的非常糟糕,这不是生活中两个活生生的“人类”之间会出现的对话,太书面,太刻意了,导演急着想把那些带有人生哲理的话语告诉观众....

10.26.2011

那些年,「奪命金」前還有四個字


【奪命金】感謝杜生先想好基金課才進入劇情, 大家都是蘇杏璇, 只是想「賺多d」的升斗市民,沒有盧海鵬的龐大資金及睿智,更沒有他的一眼看穿。

好多人都不喜歡故事述說得較鬆散和表面,我反而ok,可看何韻詩、任賢齊的「不深入」為電影對「隨機性」亦即「沒有定律或原則 (電影英文名Life without principle)」的主題描述。就如劉青雲寫下的跌跌升升貓紙一樣,我們無名的小市民在龐大的金融體系之下,只能隨機地獲利,(何韻詩在警察來之前開不到鎖櫃的「註定」,好「Matchpoint」)。反如姜皓文及盧海鵬,當有系統地想著賺錢,反而招至literally and financially的損手爛腳。

電影安排尹子維為「股票」下一個人人皆知, 但又不肯面對的定義:股票跟錢財經濟都無關, 如麥生講《龍紋身的女孩》一樣: 只與貪婪和幻想有關。其實明明都是說香港, 但裡面的一切有幾多觀眾一早也知道? (相信大部份也是杜導和編劇做資料搜集才發現), 那才是電影腰得最中的文明缺憾。

另外很多影評都說胡杏兒是要買樓才覺成家,但我聽到她是說用來收租的。她們後來的勝利也是錯誤中符碌獲利,雖然沒有劉青雲及何韻詩的漫步街頭瀟x洒,但全部角色線的確比《竊聽風雲》系更貼近民生。全片最啱聽是黃日華,最認同其原則--尤其現在....cash is king, man。

最後想說很欣賞杜導撮了《碧水寒山奪命金》為新片之名。新導演不妨多學習現在採取水蛇春名字,他日當紅,自宮舊名,煥然一新。接下來當今最紅導演九把刀也可以推出《追的女孩》(too bad 《那些年》讓了給歌名)。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明白為何被歸類為小清新。太多打手槍的情節了,哈哈。依然覺得電影直中要害不是因為在說青春,而是說中了符合大部份人想像中的青春。就像我們總在懷一些不屬於我們的舊一樣。

無可否認是套成功的商業片,避重就輕,把青春和初戀簡化成入口即溶的棉花糖,然後人人對號入座,不管自己的初戀在幼稚園還是在公司,也不管其實是不是自己的初戀,與《那些年》的都套在一起平起平坐。所以,是真的很他媽的成功。(但我會替《藍色大門》、《秒速五厘米》等不值。這更像是《不能說的秘密》加多點王晶不文。)

撇開不喜歡沒有直視青春的種種,只以平行宇宙一說敷衍了事,或找個大叔安慰甘於拒絶成長的同伴,我最大共鳴是女生不是嫌男生幼稚,而是嫌自己未成熟到可以讓他明白她需要什麼。初戀最痛不是因了解而分開,而是因為年紀小,所以自己和對方也做得不夠,就輕易放棄了......所以片末的「mv」是最真實動人。起碼有他們有哭過痛過。

後來得知沈佳宜真人被搜,本名沈佳儀。九把刀最幼稚的堅持不是在片末大嚷「要幼稚下去」,而是人家的名字不改由至可,人家為避風頭避到大陸,九把刀先生還說希望大陸可以快點上畫,然後讓真人佳儀看完打電話給他,他才會放得下初戀,才是完美的句號云云。真係...有點變態。

Featuring:

8.23.2011

金融電影

《竊聽風雲2》承接港產片的高智形式,其實都幾《暗戰》(剛巧又在有線重溫了,氣氛真係一流。若《竊2》有多點型音樂和型鏡頭就堅了。)

吳彥祖為一個 (又報仇又為善,還要狂噴血,仲唔係劉德華?) 目標,擺佈他人。被擺佈的玩家一分為二,警察 (古天樂,暗戰中是劉青雲) 及經紀 (劉青雲),在三角遊戲各擔一角。莊文強、麥兆輝是編劇奇葩。但不知是否編劇做了導演,就會不肯減對白,寧用說話都不會轉做visual。(葉璇的「我一直都唔知自己係邊,原來我返左嚟屋企」真係...... 。一入屋時,真的不認得,以為間屋是某賓館!)。



不過今次又學到不少東西,除了香港股壇歷史,就是終於明多一點經紀做中介人如何能變富豪。上次睇《Wall Street》學明投資其實都係一種了解人家做什麼的過程,例如要投資新能源,就要明白新能源有什麼options,然後買馬,估估那間研究公司會跑出,這個過程比做記者或評論 (對我來說都是同樣滿足research curiosity的工作) 更影響深遠,因為你的資金也可以左右成功率。

看《竊2》則明白除了買馬,就是救亡。當然視投資股票的過程說成是刺激經濟,大家會同古天樂一樣,笑笑就算 (他和劉青雲那段對話幾好笑--劉:你當然以為我們是錢滾錢的仆街。但沒有了基金etc etc,病人的醫藥費那兒來etc etc。古:我唔係質疑你對社會的貢獻 )。從前救華資公司,到區區一個經紀都可以炒起一隻股,幫一間公司集資,或走出破產,都睇得我呢個行外人哦哦聲。

不認識太多,(我就是班老野買749時講那些「頂,有班盲毛同我地搶貨,o係度托高個價!」o個d盲毛....),但戲後感可能都是那句,If you want to do good, you can do it anywhere.
想起許畯森

又,有無人可以解釋為何劉青雲買賣自己的貨去完成那五百萬股後,他們便知道他出賣了地主會?


Featuring:
暗戰OST!

8.02.2011

去太空館上一課聖經堂

網路令人更易看到大家的喜好判斷。咩歌好聽,咩戲好睇,去幾個網再check埋google reader就一目了然,有時加送facebook或高登上幾輪罵戰。

前排大家又讚又彈了《Tree of Life》,在微博發了幾句牢騷,朋友拋我話敢唔敢在facebook講,因為多會引起罵戰。係,我是駝鳥。自facebook的討論氛圍成熟起來,就更加不想表達喜惡,尤其是「惡」,明明已經唔鐘意,仲要諗為什麼唔鐘意,我不是理論人,又不是資料人,討論上來,只會弄得硬要信服人般,還是少說為妙。

但結果還是post出來。因為....陳珊妮的《I love you, John》。以裝去說,不單說中愛情,更可怖是說中很多文藝產物的製作及宣傳理念。

把所有複雜的東西 reduce 到一個唯美的境界,裝反思,裝反映,技術熟口熟面不要緊,pleaseth the eye 就好了。熟電影的人會看到他的致敬或抄考之鏡頭及構圖 (另一種「翻唱」...),但若只是為靚,還比要裝著有深度好。

''Reduce''是傳神的字--簡化宗教、挪用家庭的不和諧、拮取片語就當是描繪了成長或陰影,對人生的大畫面毫無幫助。連那些John大人腔的小孩都是恐怖的manipulation。刻劃的所謂真實,跟文本的真實,甚至真實的真實都無關。不過手法的東西拗極也不會停,那就用文本去說。

美麗的風景不單成了喜歡原因的「John」,也成了不喜歡原因的「John」。不喜歡的人只能舉完全無關的恐龍或唔知做乜的阿媽作為討厭原因,不去再想多一步說出deep down what's really annoying。整套電影看得人不舒服,除了是在國家地理雜誌及奶粉廣告可以看到差不多的東西,還有那過了大半世還在裝著及chok住一個傷心樣、難為了身邊人的Sean Penn。究竟發生什麼事? 中年之前你是怎樣過的? 你為父母又做了什麼? 媽真是見見這蝴蝶就康復過來嗎? 電影靠觀眾自己去fill in。但留白不是John的,不是坐井叩天,不是重覆喃嘸。

把自己的傷痕無限放大、缺乏真實的人與人之間交流、對家人及痛苦的真正承擔,正正是逃避到書本或電影或音樂美麗世界的文藝人特徵 (其實我也是,斷章取義抱著這句話不放 - 楊絳:悲痛是不能對抗的,只能逃避)。寧願寄生於回憶卻不去改變當下的人生,這樣的共鳴,我們真的love嗎?

Featuring
  • 懶人專用 - Submarine "我知道有些文藝青年,光看到形形色色的電影、文化符號就會歡天喜地" 借來用一下,雖然這句話之後其實都是讚美,但配合偽術電影真是一絶
  • Dosss Corner - 情感平庸化 "問題是近年的翻唱太過千篇一律,就是一種「發燒天碟」的模式:用著名製作人及音晌達人監修、找經典歌翻唱、然後編曲往往為配合「發燒」音響而改成幾個樣版,這邊有弦樂製造臨場感,那邊有二胡小提琴獨奏增添立體感"
Bonus Track:
I Love You, John (這樣/裝)

5.23.2011

村上春樹 偽藝電影

看了《聽風的歌》電影版, 很爛.....(不要嘥時間,情願看小說吧)

但戲中一獨白很有意思 : 人遲早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若和其他人太不同,身邊的人就會生氣;若和其他人差不多,又是一種悲哀。........那一刻我想起iphone。

5.18.2011

「以後邊個俾糖果我食,我就鐘意邊個」


程小東的《倩女幽魂》當然是第一集最深刻,多得有線電視的教育,不知重播過多少次 (其實我可以寫一篇「有線電視雖然是間pk公司,但它的縮骨唔肯買片於是不斷重播影響我一生對港產片的愛」長文)。得知《茱麗葉與梁山伯》的導演葉偉信再拍,很開心。煞有介事的提《茱》,是因為它是最要我眼淚的愛情片,且是中年人的愛情,也能令當年青春無敵的哭到頭痛。我還記得是在家裡深夜看的 (沒錯, 也是有線),夜蘭人靜抱著面巾看的。

還是說回《倩女幽魂》。2011年版本特別將老頭燕赤霞變了花弗男古天樂,更重要是安排他和小倩有一段情。雖然急於交待此情背景的頭五分鐘太快太急,(我寧願這是主線),但到最後古天樂為這段感情哭得死去活來時,我都竟然有陪他哭。分別只是他灑兩滴淚時,我就嘩啦嘩啦....想必是我也受過同類冤屈? 因為犠牲過? 讓對方忘掉自己,一人卻擔負著二人深刻的回憶? 可能是因為現實中我們更慘,有些人在我們面前選擇失憶,再見時如同陌路人,原來只有自己默默承擔所有....所以我是切身地陪古天樂哭的。


的確,導演在拍兩段情時是缺乏細膩,一切如舊版般理所當然,性格亦沒有特別經營,但我欣賞以糖果做連結,(起碼比《隱婚男女》的香水更易生共鳴....可能因為我是個喜歡吃糖的肥婆,而非講究味力的女性)。糖果像一個愛情條件,她先是和燕赤霞一起,然後他給了她第一粒糖,然後大大聲話,以後誰給我糖我便愛誰。那是如「我跟糖不跟人」的不慚大言。

 往往,「ex」的最大威力在於影響你的愛情條件。個個都覺得自己有一個「type」,但那十居其九不是來自你的「ex」,就是來自那不屬於你圈子的演藝界偶像。曾經好喜歡一個穿蔚藍 tee的人,後來逢穿同類t-shirt的人必生好感,風吹揚起的藍色衣袖,彷彿來自同一人,解釋了以後愛上的人。是 ex 潛移默化種下的那粒糖。

糖先定係燕赤霞先? 同如雞和雞蛋。只是可憐寧采臣,不知是糖而非一張俊臉或正直之心,招來禍水之女鬼。

Featuring:
Songs For Ex 林二汶 - Songs for ex

延伸閱讀: 新樂配新情 《倩女幽魂》 http://tributeto.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24.html

4.04.2011

微批電影 - HKIFF (上半場)

評級有三
蘋果 - 咁先係電影節嘛
橙 - 無訓著無離場,間中有佳句/驚喜
草莓 - 咁都係電影節....但點解,點解我又買錯飛?

 玉熙的映畫 - 蘋果
http://hkiff.org.hk/chi/film/detail/35038-okis-movie.html
師生戀vs同學戀...當然不是我入場的原因,哈哈哈n。不是我選的。不過向來很喜歡這類遊戲電影 - 即觀眾要砌回big picture,像《Inception》或《神探》結局。不過這齣的遊戲性不在於智,而在情感。時序只是稍稍混亂了,反而第一節像真又像假。我想了一會還是放棄,覺得第一節的誣衊該真是誣衊,和學生一起的該是教授而非做了教授的同學。又,最愛第四節,及其廁所環節,而且,我們都愛和不同的人到同一個地方,不是要測試什麼,只是無論如何,也要回去一趟。

 瘋狂的馬戲 - 蘋果
http://hkiff.org.hk/chi/film/detail/35191-cirkus-columbia.html
喜歡一直塑造男人成衰人。然後越接近尾段就越從那兩個女人口中,明白他只是個可憐想復仇但其實早已一無所有的人。沒錯,情人只是trophy,反而那個不肯去德國陪他的老婆才是真正帶給他美好人生的黑貓 (不去德國就是不想監視他)。永遠都不能好好記著蘇聯解體後那一串國家的名字,但戰前這個故事則叫我很深刻,好過《無人地帶》添。

 夢中見 - 蘋果
http://hkiff.org.hk/chi/film/detail/35071-surviving-life.html
我這個夢境過盛的人,當然喜歡。雖然片裡的心理醫生、榮格和佛洛伊德都不會解決到我的問題。史雲梅耶真係好鐘意砸爛生果,不過今次故事雖然易明但無咁吸引,末段又係回到童年陰影的問題,榮格應該又想揮拳打佢落嚟了。

 砰嘭! - 橙蘋果
http://hkiff.org.hk/chi/film/detail/35042-kaboom.html
看慣日本末世/邪教的香港人,應該會覺得太意料之內。再加點靚仔靚女的校園日常,像美國電視劇 (Goosebumps!)。沒有Araki 2004年的《誘惑肌膚》般嚇我一跳,勁到我過了六年還瀝瀝在目。Chosen son和樣衰的教主爸爸,都叫我想著《二十世紀少年》,所以更加無甚驚喜,反而Animal Masked人就很有《誘》裡的外星人感覺,尤其在從前是擄走小孩的Unknown。最好看反而是基仔同les妹的有味性對談,日日都有金句,好笑。

 似是有緣人 - 橙
http://hkiff.org.hk/chi/film/detail/35026-certified-copy.html
文人和藝術品dealer。無啦啦扮夫婦,把二人分別的婚姻問題拿出枱面攤開嚟講。但內容與一般人的怨言無異,加多點藝術是什麼或真偽是什麼的包裝,都無加其深度。覺得和看書無異,二人也不是做得特別好,Binoche又拿了影后不是太令人信服呢。關於膺品或模仿,以電影來說可以玩演員或玩觀眾玩得更盡。

 高鐘女王 - 草莓
http://hkiff.org.hk/chi/film/detail/35092-special-treatment.html
Huppert都救不了多少。一堆賺錢過剩然後生活崩壞的人 (像《迷失某地》,救命),做妓女都不會得到人同情,因為你都係想買水晶燈,我寧願你做金如@金雞。無話唔俾你空虛,但空虛左兩個鐘,主角們還是左閃右避無解決無正視問題,就真係趕客。有無人可以講個結局我知? 因為我們趕住打邊爐於是早走了。(不過就算唔打邊爐我身邊那位都唔肯再睇...)